等凌霄真人安顿妥当,四个人围坐在一起,品茶论道。
就见凌霄真人在蒲团上盘膝而坐,手捻着胡须,侃侃而谈:“在回来的路上,我徒弟说,王施主想要学习一下道,那贫道就试着为施主讲解一下。《道德经》开篇就说: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徼。此二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
“就是说: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,不是真正的道;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,也不是真正的名。”
“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,所以,人们对于道的理解,也是千差万别,各有不同。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,一千个人的眼里,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”
“所以,对道的解释,也因为各人的见解不同,而有了不同的解释。”
“无是天地的本源,有,是创生万物的根源。所以,我们常常是在无中,观察道的奥妙;从有中,观察道的端倪。无与有,出处相同,而名称相异,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。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远,而是玄妙又玄妙,深远又深远,是我们探究宇宙天地万物奥妙的路径与窗口。”
“第二章,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较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”
“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了,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;都知道什么是善了,恶的观念,也就产生了。所以,有和无相互生发,难和易相互生成,长和短相互彰显,高和下相互充实,音和声相互配合,前和后相互依随。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情,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。任由万物生长,而不妄加干涉,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,培育了万物却不夸耀,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其功。正是因为不居功,功劳才不会消失。”
…………
“第四章,道冲而用之或不盈,渊兮似万物之天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兮似或存,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”
“道是空虚无形的,但它的作用,却是无处不在,无穷无尽的。深远的好似万物的总源头。消磨了锐气,解除了纷乱,调和了光芒,同于微尘。深暗的似有若无,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?好像万物出现之前,它就有了。”
“第五章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”
“天地没有偏爱,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,让它们自然生长;圣人不会偏爱,把百姓像刍狗一样的对待,让他们自然繁衍生息。天地之间,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?它空虚而不枯竭,越鼓动风就越多,生生不息。政令繁多,反而更加使人困惑,更行不通,不如保持虚静无为。”
“第六章: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,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。”
“生养宇宙万物的道,是不会消亡的,它永恒长存,就是无比幽深的生育之源。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育之源,就是天地万物的生育之门,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本。它绵延存在,而又若有若无,它的作用也是无穷无尽的。”
“第七章: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耶?故能成其私。”
“天长地久。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,所以能够长久生存。因此,圣人甘居人后,却得到众人的拥戴而领先;将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,反而能保全自身。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?所以才成就了自己。”
“第八章: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”
“最有修养的人,好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,所以最接近于道。居住,要善于选择地方;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;待人善于仁爱无私;说话善于恪守信用;为政善于公平公正;处事善于发挥所长;行动善于把握时机。正因为不与人争,所以才没有过失。”
“第九章: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。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”
“持续盈满,不如适时停止;显露锋芒,锐势难以保持长久。金玉满堂,没有人能够永远守住。富贵的人骄傲自满,就为自己留下了祸根。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,就要藏锋守拙,这才符合自然规律。”
“第十章: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?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?涤除玄鉴,能无疵乎?爱民治国,能无知乎?天门开阖,能无雌乎?明白四达,能无为乎?生之,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策。”
“精神与形体合二为一,能不分离吗?集中精气,达到柔和,能像婴儿一样没有欲望吗?清除心里的杂念,能做到心如明镜,没有一点儿瑕疵吗?爱护人民,治理国家,能遵循自然无为的规律吗?感官接触外物的时候,能做到心平气和吗?满腹经纶,能做到大智若愚吗?生长万物而不占有,养育万物而不自夸,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,这就是高深玄妙的德性。”
…………
“第十二章: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”
“缤纷的色彩,使人眼花缭乱;嘈杂的音乐,使人听觉迟钝;丰盛的美食,使人口感麻木;纵马打猎,使人心情发狂;稀有的物品,使人图谋不轨。所以,那些圣人,舍去外在的物质诱惑,只求获得内在的满足。”
“第十三章: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?吾有何患?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”
“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一样,重视灾祸如同担心自己的身体一样。什么叫宠辱若惊呢?得宠是卑下的,得宠时惊喜,失宠时惊恐,这就叫宠辱若惊。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?我之所以有灾祸,是因为我有身体,如果我没有了这个身体,我又有什么灾祸呢?因此,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,在意天下的人,才可以将天下交付给他;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,爱护天下的人,才能够将天下托付给他。”
“第十四章: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形,无物之象,是谓恍惚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,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”
“看它看不见,叫做夷;听它听不到,叫做希;摸它摸不着,叫做微。这三者,不可深究;因为它们是浑然一体的。它的上面并不明亮,状态。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,不见物体的形象,这就是恍惚。迎着它,看不见它的头,跟着它,也看不到它的尾。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,用它来驾驭实际存在的事物,了解宇宙万物的初始,这就是道的规律。”
“第十五章: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为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:豫焉若冬涉川;犹兮若畏四邻;俨兮其若客;涣兮若冰之将释;敦兮其若朴;旷兮其若谷;混兮其若浊。孰能浊以止?静之徐清。孰能安以久?动之徐生。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”
“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,微妙深邃,神奇通达,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。因为难以理解,所以只能勉强的来形容他:小心起来就像冬天涉水过河;慎重起来就像害怕四方邻国的攻击;严肃起来就像在外面做客;自在起来就像冰雪初融;敦厚起来就像未经雕琢的木头;空旷起来就像幽深的山谷;宽容起来就像浑浊的河水。谁能止住浑浊呢?安静下来,慢慢就会变得澄清。谁能一直保持安定呢?变动起来,就会慢慢的焕发生机。具有这种道的人,不会追求圆满。正是因为不追求圆满,所以才能历久弥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