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章不要看天边的皇帝,得先抓住眼前的利益
打一场败仗的消耗非常大,大军开拔后,每天都要消耗巨量的粮食和武器。
因为大庄实行军屯制,士兵们不打仗的时候就在当地种地,边关种地自然做不到自给自足,但也能节省一半左右的粮食了。
粮食消耗都有数,但武器消耗是个伪命题,一场战斗下来,死在战场上的人不知有多少,更不要说丢失损坏的武器数量了。
往往人头和武器都是在战斗结束后,再由功曹领着兵上战场去统计,顺便可以给敌人补刀。
如果是打了一场大败仗,那很可能功曹都死在战场上了,届时人手不足,直接全部勾掉。
也就是武器和人一起没了。
“听说凌家有个小将军重伤了,差点儿就折在战场上啊。”
大公主总觉得不应该,凌家不是那么精于算计的家族,如果凌家真的精于算计,对大庄一点儿忠心都没有,他们不会在西北那么多年。
西北又不是好地方,天天风吹日晒吃沙子,每天枕戈待旦,一年到头连个好觉都睡不了。
要说凌家人是舍不得兵权,那更是胡说,兵权只有在想要造反的时候,才会让人舍不得给出去。
要是没打算造反,谁拿兵权,谁就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。
“自盛天皇帝时期起,凌家就一直时代戍守边关,多年来从未让敌人闯入关内,凌家人忠君爱国,不会养贼。”
大公主越说越觉得养寇自重这四个字,和凌家没什么关系。
李暮歌看过原著,她其实也不太相信西北军会养寇自重。
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,西北军只是他人敛财的工具?
李暮歌这么猜想,自然就这么说出来了,“或许西北军也不知道此事?”
“凌家在西北多年,怎么可能这点儿事情都不知道,若他们被人蒙骗至此,早就回京了。”
大公主不愿意相信凌家有异心,同时也不相信凌家人是傻子。
李暮歌借此想起了宁家,宁家有一部分人知道六公主会巫蛊之术,有一部分人则什么都不知道。
“杨家那个纨绔,在长宁的时候就没什么好名声,成日里无所事事,可谓四肢不勤五谷不分,这样的人,把他放在战场上是一定会出事的,而杨家却直接将人送去了。”李暮歌一边说一边分析,“所以有没有可能,杨家一开始就打着要平账的心思,在此战之中受伤的凌家人,其实根本不清楚这些。”
换一个角度看,或许他们如宁泽世一样,会被一部分夹杂真相的谎言蒙骗。
宁泽世不知到八岁的六公主用蛊术害人,他只知道才人被六公主吓到,一尸两命。
凌家或许也不知道杨家是来平账的,甚至可能有一部分凌家人连有个账本的事情都不清楚。
他们只是单纯的以为,是太子妃托付荣阳,荣阳不得已才让杨家子在西北军中随军出征一次,以换取功名。
“有些道理,可这样一来,荣阳不就成傻子了吗?”
大公主被李暮歌的话说服了,她下意识吐槽了一句荣阳,说完后诡异沉默了一下。
想了想平日里荣阳的表现,大公主又说:“荣阳有时候确实不太聪明。”
跟荣阳对着干的时间久了,荣阳是个什么性子,大公主太清楚了,有时候荣阳很容易被亲人糊弄。
魏王一直不得荣阳喜欢,但以前荣阳若是生气了,魏王劝一劝,她还是会听。
“说是说得通了,但没有证据,一切都只是空谈,听闻七皇兄曾去西北探查,不知他到底探查到了什么,直接问他会说吗?”
李暮歌对七皇子有一点儿滤镜,来源于小说,小说之中,七皇子是八皇子的得力助手,妥妥的贤王。
李暮歌目前为止接触到的每一个皇子公主,都不是特别正常,其中最正常的就是大公主了。
这得益于大公主年幼时,有一个相对还算完整的家庭。
七皇子同样是在那种扭曲环境里生长出来的树,他怎么可能笔直向天生长。
所以大公主直接摇了头,“老七是个噘嘴葫芦,以后你跟他接触多了就知道了,他那个人,没什么主见,向来是父皇母妃说什么,他听什么。”
七皇子和八皇子年纪相仿,从小就一起在太学读书,两人算是兴趣相投,所以一直以来,走得比较亲近。
现在太子党和大公主党像是笼罩在所有皇嗣头顶的半边天,所有人的注意都放在这半边天上,压根没人注意到七皇子和八皇子这个小党派。
当然谁也不会想到,螳螂捕蝉黄雀在后,最后赢了的竟然会是八皇子。
“那岂不是很难打听到他在西北查到什么了,要不,大皇姐派人再去西北查一查?”
李暮歌表现出自己手下无人可用的窘迫,完全不管文绮楼那些恨不得给她一天办好八百件事,好得到她青睐的,来自于天南海北的寒门学子。
大公主一点儿没觉得有问题,李暮歌在她印象中,一直是个可怜兮兮的小公主,连宁家那点儿人手,都被六公主给抢走了,手下只有颜士玉一个能用的人。
“别太抱希望,荣阳一直盯着我,我的人估计才刚动身,她便已经在西北立起铜墙铁壁了。”大公主给自己倒了杯茶,喝了一口后继续说:“不过,从老七这儿得不到消息,不代表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消息。”
老七不爱说,不是有爱说的吗?
李暮歌本想给自己也倒一杯茶,闻言停了动作,大公主不会是说,从皇帝那边直接拿情报吧?
皇帝还不如七皇子能藏情报,这是不是有点儿地狱笑话。
“大皇姐能拿到消息最好,不能的话,咱们可就要盯紧杨家了。”
“嗯,对了,前段时间皇后说要为杨家三小姐指婚,私底下选定的人选正是老七,你听说这事儿了吗?”
“杨家三小姐?”
李暮歌想了下,小说里最后的七皇妃,好像不是杨家的小姐。
是谁来着?
她看那本小说的时候,前面情节还记得挺清楚,越往后头记得越不真切,再加上来到这个世界后,很快就意识到现实事情的发展,不会按照小说一般,她活着,就一定会改变小说剧情,所以李暮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忆过小说剧情了。
越是不回忆,忘得就越多。
她能记住主角是八皇子,七皇子辅佐就不错了。
“呃,这位杨家三小姐,是不是太子妃的侄女啊?”
李暮歌小说剧情记不清楚,世家的人已经记得七七八八了,学习环境果然非常重要,放在现代,李暮歌连她家里的亲戚都认不全。
更别说这些跟她八竿子打不着的世家大族成员。
现在,她一下子就记起来杨家三小姐是谁了。
杨家现在是太子妃的父亲当家,但是府上的排序,已经是太子妃下一代了。
也就是说,这位杨家三小姐是太子妃哥哥的女儿。
七皇子今年十八,那位三小姐应该和李暮歌如今差不多大,十六七的样子。
“正是,是差了些辈分,让姑侄做妯娌,这些世家大族是真不讲究。”
大公主对杨家看不起得很,皇后也是出身世家,她觉得能想出让太子妃侄女嫁给七皇子的皇后脑子有坑。
李暮歌在脑海中换算了一下,
那位三小姐按辈分要喊皇后外祖母,真成了七皇子的妃子,也就是吴王妃,就得喊皇后母后了。
来了一个加辈。
“确实不太妥当,楚嫔应当不会同意吧。”
楚嫔是七皇子的母妃,七皇子的婚事,她应该能说上话。
大公主一听李暮歌提起楚嫔,表情变了变。
李暮歌觉得此刻大公主脸上写了一段字,就是“搞不好这桩婚事真能成”。
李暮歌想了下,想到了楚嫔的为人,突然觉得她草率了。
这事儿如果放在楚嫔手里,那是真能成啊。
七皇子的母妃楚嫔,本名楚晚月,楚乃大姓,楚嫔出身不是特别好,不过她能攀亲戚,礼部尚书也姓楚,她便认了礼部尚书为大伯。
等于给她早死的爹认了个爹。
好在两边的爹都早死了,那对没见过面的父子能在阴曹地府来一段父子缘分了。
这事儿做得不地道,不过没人说楚嫔这么干不对,后宫出身高的妃子太多了,她原本出身也算不得特别差,无奈爹早死,家中也没有兄弟姐妹。
她在后宫得了赏,朝堂上一个能跟着她得赏的人都没有。
她与礼部尚书相识之时,礼部尚书还只是个礼部的侍郎,后来楚嫔生了七皇子,又在后宫不停运作,昔日的侍郎便打败了一众竞争者,官位随她水涨船高,最后到了现在的尚书之位。
有个尚书在朝堂撑腰,楚嫔后来的日子好过许多,所以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伯侄,平日里关系很不错。
楚嫔就是这么一个善于钻研的性子,太子妃的侄女成了她儿媳妇,听起来确实不太好。
可换个角度想,那是杨家的女儿,杨家女百家求,皇子在娶亲上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。
只要娶了杨家女儿就能攀附杨家,还能顺杆儿往上爬,爬进太子党,好处颇多。
小说里应该也有这一段,为什么最后七皇子的皇子妃,并不是杨家女儿呢?
李暮歌有些不明白,现在想不通,等以后自然就知晓答案了,大公主适时提出另一个话题,李暮歌跟她又就其他事情聊了起来,七皇子的事暂时搁置一旁。
过了两天,宫里恢复了风平浪静,朝堂上关于科举改制的浪潮则越来越大,李暮歌甚至接到了皇帝的通知,等过两天,她拿着自己写得折子上朝,跟诸位大臣讲讲她的想法。
李暮歌严阵以待,以后到底能不能在朝堂上好好立足,全看这一次了。
讲得好,什么都有,讲不好,什么都没了。
在她上朝堂之前,皇帝还打算去一趟青龙山。
太子走了,不光他走了,皇后、太子妃、荣阳,连带着七皇子八皇子都全去了。
李暮歌没有再随君祭祀的队伍里,她还照常上学。
中午到文绮楼吃午饭,最近文绮楼来了不少新厨子,这些厨子主要是为了照顾来文绮楼斗诗交流的天南海北的学子。
常盈栀非常认真的在经营这里,李暮歌则是沾了光,顺便满足了一下她的口腹之欲。
李暮歌对吃东西上没有特别多要求,能吃就行,好吃更好,硬要说就是吃饭偏咸口,平常爱吃甜的。
颜士玉能和她吃到一起去,最近都跟着她在文绮楼吃饭,中午不回颜家了。
李暮歌严重怀疑颜士玉是为了来看着常盈栀,怕她不在,常盈栀过来献殷勤,讨好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