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黄色的稻穗在阳光下低垂,沙漠薯的藤蔓下结满了饱满的块茎。
月芽村的田野上,村民们弯着腰,挥汗如雨地收割着第一批耐旱作物。
“这稻子长得真结实!”老李捧着一把稻谷,粗糙的手指轻轻搓开谷壳,露出饱满的米粒,“比咱们以前种的强多了!”
王婶蹲在沙漠薯田里,小心翼翼地挖出一颗硕大的块茎,惊喜地喊道:“你们快看!这一个得有三四斤重!”
刘大壮则指挥着护卫队员,开着各种机器,协助村民收割。
陶浩然站在田埂上,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。
他转头看向茉莉:“茉莉,我们成功了,太好了。这些作物的适应性比实验室数据还要好。
月亮山真是一块福地,尤其月芽村这块地方,很适合种植,而且,最主要的是,这里的水源可以保证,所以作物一直长势良好。
虽然天气这么旱,几个月一滴雨都不下,但是我们依然获得了大丰收。”
茉莉点点头,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。
当晚,月芽村召开了丰收庆祝会,同时也讨论作物的分配方案。
茉莉站在村民面前宣布,“按照我们之前和科研基地的约定,收获的六成粮食将送往科研基地,三成留作村储备,一成作为种子推广。”
村民们虽然舍不得,但都明白这些粮食的意义。
老李第一个表态:“应该的!没有陶专家的种子,这么旱的天,咱们哪来的丰收?”
刘大壮补充道,“对对对,科研基地有了更多样本,就能培育出更好的种子!”
陶浩然给大家解释道:“这一批收获的粮食,交六成给科研基地,主要是用来做实验,好培育出更多的种子。
等下一批粮食种出来,我们会给村民们留下大部分,基地留一小部分做实验。
大家同意吗?”
村民们纷纷表示赞成。
第二天,赵团长派来的运输车队浩浩荡荡开进村子。
士兵们和村民一起将一袋袋稻谷、一筐筐沙漠薯装上车。
陶浩然仔细地给每袋粮食贴上标签,小心叮嘱士兵,“这些数据对后续研究非常重要,一定要小心运输,不能出差错。”
茉莉走到他身旁,轻声问:“你也要跟车回去吗?”
陶浩然摇摇头,笑道:“我的任务还没完成。基地派了另一位专家来接收这批粮食,我要留在月芽村,继续下一季的种植实验。
下一步,我要在实验中改进,希望可以使用更少的水,能让粮食长好。
毕竟,不是所有地方,都像月芽村一样有水。”
远处的杨超听到这句话,手里的动作顿了一下,他看了眼陶浩然,很快又继续埋头干活。
三天后,一架军用直升机降落在月芽村的空地上。
周院士亲自到访,还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:“乡亲们,感谢月芽村对科研基地的贡献。
经上级批准,月芽村正式成为'耐旱作物推广示范基地'!”
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盖着红头文件的通知,向村民们扬了扬,“大家看看,这是文件,这意味着,月芽村将在今后优先获得所有新品种种子,以及官方的技术支持!
也就是说,你们以后,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。”
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,村民们欢呼起来。